阅读历史 |

第92章(1 / 6)

加入书签

围坐四周的众人听闻此言,面庞上纷纷映现出木讷而又深思的表情,宛如一幅幅静态的人物画卷,各自沉浸在对李一豪这番话语背后深意的揣摩之中。

林小风平日里嬉笑怒骂的神情此刻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正襟危坐,目光炯炯地聚焦在李一豪身上,每一个字句都如同敲击在他心头的鼓点,令他对李一豪的卓越才学与高尚德行油然而生敬意。

而在另一侧,李德贤则斜眼撇向一边,手中看似随意实则带有嘲讽意味地挖着鼻孔,这一举动在他华丽官袍的映衬下显得格外突兀且不协调,宛如一块玷污了整幅画面的瑕疵。

他心中暗自冷笑不止:一个连街巷治理都搞得一团糟的人,竟然还敢在这众目睽睽之下高谈阔论爱民如子的道理,其虚伪与无知简直令人齿冷至极!

靖江帝的脸色,恰似那阴云密布的黄昏天际,沉郁而庄重的铅灰色在面庞上悄然沉淀,宛如岁月雕琢下的帝国沧桑。他的眼眸深邃如渊,犹如能洞穿秋水、透视人心,那其中蕴含的力量和智慧如同暮霭中的灯塔,照亮了黑暗的角落。他徐徐开启朱唇,声音虽不疾不徐,却字字如锤,千钧之力隐匿其中:“李爱卿,你是否真真切切地将我皇家训戒铭记于心,视百姓如自家骨肉,以民间疾苦为自身之痛呢?”

李一豪闻此言,脸色瞬息万变,愕然之色在其刚毅面容上短暂闪现,如同流星划过夜空,留下一道惊愕的轨迹。他那双犀利如鹰的眼眸,与靖江帝那静若深渊、威严如山的眼神相撞,火四溅却又各自隐忍。随后,他的目光如惊鸿般迅速扫过大堂内的一众朝臣,那些平日里或忠诚或阿谀的身影此刻都变得模糊不清。

只见三位地位崇高的阁老,他们满头银丝映衬着冷峻如铁的面容,眼眸中交织着审视与淡漠,仿佛寒冰凝结而成,透露出无尽的冷漠与疏离。这突如其来的气氛变化,让李一豪心头顿生疑云,犹如一层薄雾缓缓升起,遮蔽了原本清晰可见的道路。他回想起往昔无数次受到朝廷上下赞誉的场景,那些热烈的掌声和钦佩的目光犹在耳畔眼前,然而今日这份冰冷的疏离感,却如同冬日寒风,刺透肌肤直抵内心深处,令他在这金碧辉煌的大殿之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困惑与迷茫。

靖江帝的面容并未因李一豪的犹豫而显现出丝毫缓和,他的话语如连珠炮般紧随其后,那股威压犹如一块巨大的顽石重重地压在人心尖上,使得李一豪内心的世界瞬间翻涌起层层波澜,忐忑之情溢于言表。面对皇上的步步紧逼,李一豪只能硬生生挺直了脊背,他的话语在颤抖中携带着浓烈的焦虑与深深的自责,如同一把生锈的钝刀割裂着他的喉咙:“启禀陛下,臣对于当前局势实乃焦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然而天灾无情,这突如其来、倾盆而下的暴雨并非凡人之力所能轻易抗衡抵挡。臣曾夜以继日,不辞辛劳,亲自督率众人详尽调查京城历年因暴雨所引发的各种灾害记录,试图从历史的尘埃中挖掘出一条能够彻底解决此类问题的道路,无奈至今仍如苍茫大海捞针,未见任何实质性进展。为此,臣唯有全力以赴,竭尽自身绵薄之力,拼尽最后一丝力气去应对这场灾难,然而尽管如此,臣的努力却似乎仍然无法满足陛下的期望,对此,臣心中充满了无边的愧疚与痛苦。”

当靖江帝的耳畔响起这番沉重的回答,仿佛有块无形的巨石在他的心头慢慢碾压,那股失落感如潮水般瞬间淹没了他的心房。他缓缓地闭上了那双洞察世间万象的眼眸,一声悠长而深沉的叹息在这金碧辉煌的金銮殿内回荡开来,每一缕音符都载满了无尽的无奈与哀愁,像是在诉说着一个古老而又沉重的故事。待到靖江帝再次睁开眼睛,那眼底的世界已然蒙上了一层异样的色彩,一片冷冽刺骨的杀机悄然涌现,宛如冰川破裂时显现的深深裂缝,寒光在瞳孔深处闪烁,映照出帝王内心的决绝与冷酷。

“朕,亲自踏足这片饱受洪魔肆虐的土地,所目睹的并非预期中的繁荣景象,而是黎民百姓如草芥般浸泡在无边的洪涝之中,孤立无助,哀鸿遍野。这番惨淡光景,怎能让朕再高谈阔论那爱民如子的皇家誓言?”话语犹如石破天惊,每一个字都如同淬了寒冰的利刃,深深刺入人心。

李一豪闻此厉言,脸色瞬息万变,由原先的紧张拘束转为一种复杂的释然,他意识到陛下并未因误解而勃然大怒,而是对民生疾苦有着深切的关注。他挺直腰板,仿佛要将自己融入那坚硬如铁的责任之中,胸中翻涌着对百姓苦难的深深忧虑。李一豪以一种坚定而不失歉疚的语气回应:“皇上,臣面对如此人间炼狱般的场景,实乃心急如焚,恨不能化身千万,逐一救百姓于水深火热之中。然而,天灾无情,人力终究有限,尽管臣已竭尽全力,却仍感愧疚难当,无力回天。”

靖江帝听完李一豪的剖白,嘴角勾勒出一抹冷冽至极的冷笑,这笑如同冰雪覆盖的刀锋,没有丝毫温度,就像北风在严冬中无情地切割过人们的面颊,透骨生寒。“拿下此人,斩!”他的话语一字一顿,宛如从沉寂深渊中迸发出的雷霆,虽音量不高,却震撼力十足,令满堂文武百官无不战战兢兢,心头寒意四溢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