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十二章 大喜事(1 / 2)

加入书签

范仲淹一句话,绿林军多了一百七十辆大车。加上那些没带过来的,将近三百辆了!不过,车子是给了,拉车的马却没有。这一百七十辆大车,全是当兵的用人力拉上了山寨。

不是老范小气,而是他手头也没有那么多战马。

大宋朝地处平原,土地肥沃、风调雨顺,适合农业种植。西夏在西北,属于游牧民族。两国在地理位置上,天生就不同。宋军适合步战、西夏军的骑兵更多。

想要改变这一现状,只有大宋朝把领土向西部扩张,而这也是北宋君臣的梦想。

杨文广得到了老范送给的一百七十辆大车,绿林军的运输能力立刻提升了一大块!

另外,绿林军弓兵强、弩兵少。蔡峰是神射手,对良弓的制作颇有心得。制作弓箭所需的材料相对简单,工艺也没那么复杂。弩因为杀伤力强、便于操作,一直是军队的制式武器,在民间属于违禁品。

因此,杨文广要找几个会制作弩弓的匠人,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文广当初设立弓弩营,一半是弓兵、一半是弩兵。现在的情况是,绝大多数弩兵用的也是弓箭。弩兵队,只是一个名称。

现在老范已经检阅过,绿林军得到官方承认了,文广自然要去找范相公再争取一些弩。

老范对文广的要求是赞成的。给绿林军配上足够的弩,提升他们的战斗力,将来一旦西夏军再次入侵,绿林军就能成为范仲淹手中一支可以随时调动的武装。

延州府武器仓库里没那么多库存的弩箭,得请专业人员制作。有延州府的命令,找工匠制作弩箭当然不是问题,但这也要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杨文广就得在延州和马头山之间来回跑。一个是查看进度,把已经做出来的弩,运回马头山。另一个就是去拜访老范,听人家谈论诗歌、文言文、为人处世之道包括军事理念。

每一次谈完,文广总会有一种收获良多的感觉,和听了名师的一堂课一样。

这一天,杨文广又来了延州府衙。一见面,就拱手行礼,“大人,上次学生回去之后,仔细回想大人所说的居庙堂之高而忧其民、处江湖之远而忧其君。我觉得……”

“不要你觉得了。你先看看这个。”老范神秘兮兮的从一个黑布袋子里拿出一个卷轴,递给杨文广。

之前老范也曾经拿过一些名人字画让文广欣赏。杨文广以为还是那些东西,随手打开卷轴。一看他眼睛就离不开了。从头到尾,从第一个字到末尾逐字逐句的读了一遍,再抬起头的时候,满脸都是喜悦。

这是一份朝廷的任命文书,也叫委任状。在这份委任状上,任命杨文广担任致果校尉,武节大夫、绿林军指挥使。杨文广手下官兵全部编入绿林军。

“怎么样?高兴了吧?我答应的事情办到了吧?”范仲淹乐呵呵看着杨文广。

“多谢相公大人!”杨文广恭恭敬敬的给范仲淹行了个军礼。“末将终于加入了大人的麾下!从今以后我一定勤加操练,把绿林军训练成一支精兵,随时听候大人的调遣!”

老范捋着胡子,欣慰的笑了。“哈哈,算你小子有良心!我还有一个好消息要告诉你,朝廷从秦州、晋州、京兆府,调拨了一批优质弩箭,十日之后到达延州。到时候你派人到库房去取两百具!”

嘿,这可真是双喜临门!文广高兴地再次行礼感谢。

范仲淹知道杨文广已经没心思在这儿待了,摆了摆手,“去吧,回去把这好消息告诉你的那帮手下。你是指挥使,绿林军中各级军官的姓名年龄籍贯,抓紧时间列个单子报给我,我好上报朝廷!”

“是,我替绿林军全体将士,谢大人!”

杨文广拿上委任状,兴冲冲一路跑回了马头山。回到山上,立刻召开军官会议。在会上,文广把这份委任状拿出来当众宣读。读完之后,又把他临走之前范仲淹说的那番话讲了一遍。

“弟兄们!咱们终于走上正途、达成了目标!从今以后,咱们再不是人人唾弃的山贼土匪。咱们也是朝廷的军人,是公家人了!”

哗——!全场一片欢腾!与会将领们纷纷鼓掌相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激动的笑容。

自从杨文广把他们聚集到一起,他们等的就是这一天!现在终于等到了!

文广平伸双臂,缓缓下压。全场静下来了。

“现在我宣布主要军官名单:吴金定担任骑兵营指挥、光头王担任枪兵营指挥、朱老五担任刀兵营指挥、蔡峰担任弓弩营指挥、四宝担任炮兵营指挥、范小四担任侦察营指挥!”

先把架子搭起来,然后再往下细分。文广宣布了绿林军六位营指挥官,又问有没有人反对?

谁会反对这个?谁又敢反对?将领们用热烈的掌声表示了支持。文广让各人回部队尽快把各级军官的名单报上来,老范那边等着要。早一天各人的任命书下来,大家伙儿也能早一日安心。

马头寨绿林军的官兵们知道消息之后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