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42章 此等大恩,无以为报(1 / 2)

加入书签

青州郡,利丰镇。往日里繁华的街道现在却是萧索,取而代之的是鹅毛般的大雪。偶尔出现几道人影,也是巡逻的城卫军,或是帮着跑腿的衙役。今年乃是丰收年,并不缺粮食,只要有住的地方,就能熬过这场大雪。可是利丰镇的情况,却与别处截然不同。利丰县乃是整个青州郡唯一一个沿海的县城,利丰镇又正好沿海,所以镇中人都以捕鱼为生。以往几十年,镇上的人都能靠捕鱼过个温饱。虽然剩不下多少粮食,可是无论什么天灾,都能保证不被饿死。可今年却是个例外。这大雪一下,他们没法下海,也就没有了经济来源。一个月过去,不少家庭家中已经没有了余粮。“这雪,什么时候是个头呀。”一个男子望着外面的鹅毛大雪,脸上尽是苦涩。这老天爷,简直是想要他们的命。“爹,我好饿。”“爹,我想吃东西。”几个瘦弱的孩子走到了他的身前,眼神之中带着期盼。他们已经连续饿了十几天,最近三四天更是一点东西没吃,个个都饿得皮包骨头,此时说话都是小声的。他们从未经过饥荒,所以不明白为什么家里不做饭了。“外面太冷,快回来。”一个女子从房中走出,抱着最小的孩子就往里走。看了一眼丈夫,并没有生气,这才松了口气。“娘,可是,我真的好饿。”孩子眼中带着委屈,就要哭出来了。“听话,快回去。”女子面目凶狠地瞪了小孩一眼,小孩顿时没了声。不过把小孩送回屋子后,女子转头又叹了口气。她已经六七天没吃东西了,比孩子们还饿,此时站都站不稳。不仅是他们,县城里大部分普通人家都已经没了粮食。“娘子,去把家中的那块金牌卖掉,换些粮食吧。”男子语气平淡的开口,不过声音之中却是带着几分颤抖。那块金牌是他们家中祖传,先辈们经历了无数苦难,都没有卖掉,流传到他手里。回头看了看家中的小孩,他的眼神之中也满是痛苦。“先辈们,是我无能。”“夫君,现在粮价疯涨,就算是卖掉,估计也只能换三天的粮食。”女子开口劝道。三天的粮食,这几天吃了,那后面该怎么办若是寻常时候,这个金牌能卖不少钱。可如今城中只有那些大家族、富商们还有余粮,他们都疯了一般的涨价,粮价现在是之前的几十上百倍。“夫君,要不再等等吧,说不定这大雪明天就停了。”男子摇了摇头,他当渔民几十年,对这种情况更了解。“雪下了这么大,就算是停下来,也有很长一段时间不能下捕不了鱼。如果现在不换,说不定等会粮价还会涨。”而且他们家已经挨饿三四天了,他们倒是能撑得久一些,可这些孩子,难免哪天会出意外。女子还想说什么,不过到嘴边的话都没说出口,只是拿着金牌,朝着外面走去。大雪打在她身上,令她忍不住缩了缩脖子。大致找了一下方位,她加快速度跑去。可还未走多远,一队人马出现在他的视野中。领头的两人都是一副杂役的装扮,身上却有厚厚的棉衣包裹。中间的人身上则都穿着官服,应该是官府的人。两侧是长长的马车,足足数十辆,护卫们守护在两侧。奇怪,这大冷天的,官府的人不应该躲在大院里歌舞升平么怎么还有出来办事的。想着,她靠在了角落里,行礼,给官府之人让路。可这个队伍却并没有直接掠过她,反倒是有个穿官服的人却径直地朝她走来。“姑娘,这大冷天的,你要做什么事”官员将女子扶起,开口问道。女子看着官员威严的脸,不敢撒谎,如实交代道:“大人,家里没了粮食,我拿这块金子去换点粮。”官员拿过了女子手中的金牌,微微皱了皱眉头。这金牌看着就极为珍贵,若不是迫不得已,没人愿意拿着它去换钱。今年不是丰收年么为什么还有百姓无粮食吃“这金子,应该是祖传的吧就是不知,能换多少粮食”官员开口询问。女子埋下头来,思索许久才开口:“十斤左右。”“什么十斤左右!这么一大块金子,怎么可能只换十斤!”官员满脸不可置信,语调提了三分,吓得女子直接跪倒在地。“大人,我们镇上之人世代以捕鱼为生,只能保证不饿肚子。如今大雪飘了一个月,家家户户都没了粮食,所以这粮价也就跟着上来了。小民绝对没有骗大人。”说着,女子又要磕头,可却被官员拉了起来。官员深吸一口气,努力平息了心中的怒火。这些大家族的人、还有富商,还有那不作为的官府,简直是该死。“难怪郡守大人让我带粮食来接济利丰镇,城中百姓竟然大多数都断了粮。这利丰县的县令,也是毫不作为!姑娘你放心,我们是来接济你们的。”说着,他对着后面的护卫勾了勾手。几个护卫去马车中装出了数袋粮食。女子抬头,看了官员一眼,有些不可置信。“大人,你们,不是利丰镇的官员么”“我们还是郡守大人手下之人,奉命来接济你们。如若有什么冤案错案,或者是当地有欺压百姓之人,都可以和我们讲,郡守大人会彻查。”说着,官员拿出了郡守令,随后又对着后面拿着粮食的几人说道:“你们几个,送这名女子回家。”这些粮食,女子一人肯定是拿不回去的。“谢谢大人!此等大恩,我无以为报。大人可否告诉我您的名字,以后若有机会,必定重报。”女子开口道。她明白,如果不是这些大人,他们家根本挺不过这个冬天。官员摆了摆手:“我等都是奉郡守赵仓大人的命令行事,这些粮食也是赵仓大人从家族中取得,所以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