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404章 三题很通透(1 / 2)

加入书签

拜完张飞。

徐鹤就跟骚人兄分开了。

他自去寻那宙字三十三号。

不消半盏茶的功夫,徐鹤便找到了自己未来考试的小号子。

当徐鹤看到那仅容一人的逼仄小房时,不由感叹,但凡自己是个胖子,估计进去后转身挥肘都难。

这哪里是什么号子,简直就是个鸽子笼嘛!

不过,不幸中的万幸是,徐鹤他所在的宙字三十三,正在名媛口前的东西巷中。

这里的号舍全都是二百来号一排。

自己的三十三号距离巷尾还有很远,终于不用在考试时闻些可怕的味道。

啥也不说了,皆是薛小侯爷之功。

若是没有他,估计徐鹤等人现在还在路上挤着呢。

按照这进场的速度,排到屎号的可能性还真不小。

到了这会,天还没到五更,徐鹤没有太早起床的习惯,刚刚还处于新鲜劲儿中,人比较亢奋。

但一走进号子,困顿之意席卷而来。

他本想着趴在身前的木板上假寐一会儿。

可不知不觉间,突然听到耳边有人喊道:“相公起来,题目纸来了。”

徐鹤闻言猝然一惊,抬头发现此时早就天光大亮,对面巷子里的号军用打量怪物的目光看着他。

叫醒他的是号军,手里拿着一叠纸。

徐鹤连忙告了声谢,接过纸后却并没有捉急打开,反而将其放在板上,整个人闭目凝神让自己从睡眠模式中渐渐醒来。

又是一刻过去。

当他再睁开眼时,不由神清气爽。

今天是乡试

十二那天

十五日

一天之内写七文,压力对于很多士子来说还是不小的。

但徐鹤是经历过后世恐怖高考的高分党。

从穿越后熟悉了制义,天天就跟谢良才约定每日必刷十文。

久而久之,七文对他来说,就是个小意思。

但乡试不同以往,还是要给与足够的重视的。

首先,乡试的规矩,三场尤重首场,也就是八股文写作是最重要的。

占分比最高。

那么问题来了。

七篇八股文如果算一百分,有没有占分比高的那一篇呢?

国家规定……没有,一视同仁。

但徐鹤相信,只要是人,就有做事的规律可循。

因为四书题一向比五经题更受重视。

故而七篇里面前三篇更加重要。

再分析前三篇四书题。

首先,

好,

再看

如果按照平时的顺序,先写

帘官读卷,每况愈下,索然无味。

但如果自己将

考官看到

想到这,徐鹤已经知道了自己的写作过程。

时间紧迫,他将三篇文章按照一三二的顺序依次排开。

好家伙,三题考了三本书,不带重样的。

题取全章最后一句,但这题也出现在《论语·颜渊》中。

孔子曾为鲁国大司寇,相当于后世的最高法官,他的事项提倡德教,所以有【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的观点。

朱熹对这句的注释是“盖我之德既明,自然有以畏服民之心志,故讼不待听而自无也!”

意思其实很简单,无非是儒家的那老一套,只要搞懂了圣人的那一套德教的哲学思路,那这种题目手到擒来。

徐鹤直接在稿纸上破题道:“讼有不待听而自服者,为政者实使之然也。”

什么意思?

有不用审理又能让老百姓顺服的时候,这其实都是当政者的政策使它实现的。

写完后,徐鹤对自己的破题十分满意。

所谓“国虽治不能去刑,主虽贤不能废法”,法律是一个社会的绝对必要,同时,国家的法律应该广泛宣传,让老百姓知法懂法,这样君子怀刑,小人畏法。

人民就不会因为缺乏法律意识而生事端了。

徐鹤的破题,解释起来,可能在后世没什么了不起的,但在当今这个法治不健全的社会,是很有实用性,很振聋发聩的。

通过三日前跟主考顾守元的接触。

徐鹤发现这个人处理事情很有手段,且谨小慎微,这是典型的法制型人格。

所以徐鹤开篇就阐明,想要路不拾遗,那就要搞法律建设。

这是顾守元这种类型的文官最喜欢的句子。

所以,科考

投其所好。

写完破题,徐鹤并没有一气呵成。

他转手拿起

这一篇的断句,其实应该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