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104章(1 / 6)

加入书签

陆印生怒视着林小风,那双眼睛里仿佛燃烧着熊熊烈火,心中暗自咬牙切齿,认定林小风狡滑如狐,时常以太子为盾牌遮挡外界攻击。他瞥了一眼端坐于上的靖江帝,见其并未明确表态,只能硬生生地继续言道:“陛下明鉴,报纸上所列官员家中的粮食储备数目,实乃虚妄不实,若让百姓得知,只怕会激起民怨沸腾。太子殿下仁慈宽厚,恐是被林小风巧舌如簧教唆所致。”人群中忽闻一声轻蔑的嗤笑:“嘁~不过是个马屁精罢了!”陆印生立即锁定声音来源,满脸愤怒地转向发声之人。

此时,靖江帝终于出言制止了这场即将升级的争吵,将目光投向林小风,沉声询问:“林小风,这报纸上所记载的百官家中存粮数量,你又是从何处得来的?”林小风面不改色,从容回应:“回禀陛下,微臣命手下人根据多方信息进行推算得出,其间难免会有误差,并非每个数字都完全准确无误。倘若诸位大人发现报纸所述与事实不符,尽可直言相告,明日我必当登报澄清。”此言一出,众人皆屏息静听,整个大殿的气氛在靖江帝的镇定与林小风的坦然中暂时趋于平缓。

陆印生闻听林小风之言,愤然反驳:“陛下!此乃无稽之谈,报纸上所载的存粮数目,实为捏造臆测!臣府中何来五万石粮食?分明是林小风信口雌黄、胡编乱造!短短数日之间,《太子日报》便漏洞百出,谬误连连。为此,臣恳请将报纸交由学士院严格管理,待诸位学识渊博的学士审定无误后方可刊发。若再任由其恣意妄为,恐怕会酿成难以挽回的大祸!敬请陛下恩准此议!”

此语一出,众多学士及朝廷官员们纷纷响应,纷纷跪地附和,林小风微眯双目,深邃的目光在人群中流转,心中明白这一切皆是有备而来。仅仅一日之内,众人竟已迅速联合起来,欲合力抵制报纸之事。

靖江帝见状,眉宇间流露出一丝无奈与头疼,斜睨了林小风一眼。他心知肚明,陆氏家族并无粮铺产业,如何能拥有如此巨量的存粮?这小子做事过于草率,编排文章之时亦应更为审慎才是。如此胡乱排列,怎就不事先向朕询问核实呢?此事关系重大,竟敢不与朕商议就擅自行动,两年后再看,岂不是胆大包天?

“诸卿请起,此事暂且搁置,我们还有更加紧迫的事情需要决断。”靖江帝威严的声音在朝堂之上回荡:“既然这份报纸已经流传至天下各地,引发各方议论,想要阻止已是难上加难。但此刻,诸位爱卿家中究竟藏有多少粮食并不重要,关键在于大家应当踊跃捐粮,以安抚民心,维护朝廷威信。现在,你们各自报出愿意捐赠的粮食数量吧!”随着靖江帝的话语落下,朝堂上的气氛愈发凝重,每个人的眼神中都闪烁着各异的光芒,他们即将作出的决定,不仅关乎个人声誉,更牵动着国家命运的走向。

林小风心中暗自钦佩靖江帝的明智决断,他霍然起身,目光坚定地回应:“微臣愿捐出五百石粮食,倘若粮食不足,甘愿以等值银两填补!”他话语激昂,慷慨陈词,“尽管臣府中的粮食储备有限,却愿意倾尽所有,只为解救百姓于饥饿之中,为陛下分忧解难,哪怕一粒不留,也无丝毫怨言。诸位大人,请大家各尽所能,随心而行。”

林小风面带微笑,眼神环视四周,那笑容犹如春风拂过湖面,激起层层涟漪。他的这一举动无疑给在场的高品官员们设下了一个无形的压力,哪一位敢在这时捐粮数额少于他?众人纷纷投来恨意与忌惮交织的目光,心中默念:这小子擅长挑起事端,日后必除之而后快!

靖江帝微微点头,面上虽不动声色,内心却对林小风的拳拳爱民爱国之心深感欣慰和赞赏,他朗声道:“嗯,很好!林爱卿这份对国家和民众的挚爱之情,朕已深受感动。那么,其余诸位卿家又该如何作为呢?”白永元听闻林小风的大手笔,心头不禁五味杂陈。身为朝廷首班重臣,林小风一个四品官竟能捐出五百石,这让位居高位的白永元陷入了纠结。一千石对于他来说并不是个小数目,但家族中虽然存粮远不止两千石,骤然捐赠如此多,恐怕族人中会生出诸多异议,令他一时难以抉择。

白永元在众人的注视下,面色沉重地沉吟了许久,最终牙关一咬,毅然决然地道:“微臣愿捐一千石粮食!”此言一出,全场哗然,众人面面相觑,继而纷纷表态响应。那些位高权重者或是豪绅贵族们,在压力之下也相继开出了自己的捐粮数额,九百、八百……直至末尾之人,虽仅能拿出数十石,但也都尽了自己的一份力。

统计下来,此次募捐总计不过一万七千八百石,林小风低头略作盘算,心中明白这个数目对于解决南方的粮荒而言,无疑是杯水车薪,但也总比无为要好上许多。他知道,接下来还需另寻良策,方能真正解救灾民于水火之中。

靖江帝同样对这样的结果感到深深的忧虑,他眉头紧锁,面前堆叠如山的奏疏都是关于南方粮灾的紧急报告。各地官府除了向富户征收粮食外,甚至不得不加重民间赋税以筹集更多的粮食,然而这样的做法无疑加剧了百姓的困苦生活。面对这一切,靖江帝内心焦虑不已,却又深感束手无策。可无论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