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94章(2 / 6)

加入书签

死地,只怕你届时将无法摆脱随之而来的责难风暴。”他的话音低沉而富有磁性,如同暮色中的钟声,敲击在每一个在场者的心头。

然而,林小风对此回应的却是一抹带着嘲讽与蔑视的笑容,那笑容犹如初升朝阳刺破阴霾,无畏且不屑一顾,他的话语掷地有声:“早已得罪遍了天下!王兄无需为此忧心忡忡,我林小风虽然对世间诸多事物抱有敬畏,但对于那些只会酒池肉林、腹中空空的废物,我毫无惧意!”这番话犹如一把锋利的剑刃自鞘中骤然出鞘,寒光闪烁,直插入在场学士们脆弱的心灵防线,他们瞬间被激起了愤懑之情,纷纷抬起头来,目光中燃烧着不甘与挑战,却又在捕捉到林小风的手依旧按在腰间的佩剑之上时,心头为之一紧。

那只手,稳定而有力,仿佛随时准备释放雷霆万钧之力,这种力量的暗示让他们在短暂的对抗后,再次无奈地低下头去,各自沉浸在内心的压抑与屈辱之中,宛如一池静水被石子激起的涟漪,虽表面归于平静,但心底的波澜却久久不能平息。

待到世间喧嚣如同潮水般退却,归于沉寂的一刻,林小风才悠悠然地重新系上腰带,每一个动作都浸润着一种超脱尘世的从容与淡然,仿佛刚才那场突如其来的风云变幻,在他眼中不过是一抹转瞬即逝的浮光掠影。他的手指在布质的腰带上轻轻抚过,那种细腻的动作里饱含着对生活的深沉理解与洞察。

随后,他挺直了背脊,如同一株傲立寒霜的松柏,转身步入早已等候的马车之内。车门在关闭的瞬间,宛如一道隔世之门,将外界的嘈杂纷扰彻底封锁在外,只留下车内那份独有的静谧。车外的人群尽管心中各有波澜,但却保持着异样的沉默,他们深深懂得林小风行事的独特风格,那是一种任由世人评说、无所畏惧的肆意洒脱,面对这样的个性,除了以无言的承受来回应,再没有其他更好的应对方式。

未过多时,林小风携手王景文两人再次踏入那座庄重而肃穆的公房之中。此刻的公房内人影稀疏,然而靖江帝却出其不意地为每一位到场的大臣预留了一席之地,朝堂上的重臣们已然按照各自的位次落座其间。这位深藏不露、智谋深远的帝王已在此端坐良久,静候着即将到来的一切变数。当林小风的身影刚刚在门口显现,靖江帝的眼角便微微皱起,一抹愠色悄然浮现在他的面庞上,他带着一丝威严却又夹杂着关切的语气问道:“林卿家,为何迟至此刻方至,可有何特殊缘由?”

林小风,这个名字在宫廷回荡的瞬间,仿佛也携带着一股沉稳之气。他闻声而动,步履之间,那稳健的步伐如同敲击在青石板上的鼓点,不疾不徐,每一步都踏在了权力与尊严交织的细线上。面对天子突如其来的质问,林小风并未显现出丝毫慌乱,他的眼神犹如秋水般平静,话语悠然而出:“陛下,下官深知群僚对我有所误解,因此我选择了与他们进行一番深入的交流和释疑,以期消除分歧,归于和谐。”

靖江帝闻此言,鼻息间轻哼一声,那声音虽细微,却如同雷霆在殿内炸响,威严尽显。他的话语中,透露出的是君临天下的庄重,“身为朝廷栋梁,肩负社稷重任,林卿应当秉持一种稳如泰山、端庄持重的态度!”话音甫落,靖江帝微微抬手示意,林小风顿时领会其意,尴尬而不失礼数地一笑,脸上虽然挂着谦逊的笑容,但内心深处却明白皇上的心思如同明镜照物,洞悉一切。

他谨慎地挪动脚步,朝着那象征着皇恩浩荡的赐座走去,每一步都像是在踩踏一段历史的痕迹。当他的身体终于在那软垫上落下时,动作轻盈又不失尊贵。此时,靖江帝脸色一正,面容肃穆,言语掷地有声,宛如金石碰撞,激起了整个大殿的共鸣:“列位爱卿,今日我们在此聚首,并非寻常聚会,所议之事唯有关乎国家兴衰、民生福祉最为紧要。此刻,就在这殿堂之上,朕决定临时举行一场朝议,诸位有任何关乎国计民生的要事,务必速速上奏,不得延误。”

此时此刻,林小风闻得靖江帝的召唤,他立即从座位上起身,那挺拔的身影犹如一株劲竹,眉宇间流转着一股坚毅且明亮的光芒,仿佛映照出他对民生疾苦的深深关切与决然态度:“陛下,臣有一桩关系到万千黎民百姓生活艰辛之事,亟待向您禀报。”他的声音沉稳有力,每一个字都如同石破天惊,直击人心。

靖江帝闻听此言,眼神中闪过一抹赞赏与期待,他以一种宽厚而又不失威严的语气回应道:“林卿家,但凡你有所见、有所感,皆可直言无讳,朕愿倾听。”

林小风在靖江帝威严而又充满期待的目光下,如同打开一幅深沉画卷般徐徐展开他的论述,言语间流淌出对民间疾苦的深深忧虑与悲悯。他以一种凝重而有力的语气道:“陛下,臣近日于水边偶遇一幕,同僚们长跪不起,面露哀戚之色,那画面犹如一曲哀歌,在我心中激起层层涟漪,使我深深地体悟到民间生活的曲折艰辛。然而,那些身处庙堂之上、远离人间烟火的大臣们,又如何能仅凭肉眼所见,便能真正触及到百姓生活的苦楚呢?为此,臣冒昧提出一个大胆设想,我们这些朝堂上的重臣,不妨暂时放下平日里的山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