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52章(1 / 6)

加入书签

群臣闻此,个个面色微变,心头瞬间掠过一阵阵微妙的涟漪,仿佛秋风拂过湖面,带起一圈圈惋惜的波纹。

那位曾洞察一切、铁面无私的帝王,此刻似乎被一股莫名的偏颇情绪所笼罩,那双眉之间流露出的神韵,几乎就要将“偏袒”两字镌刻在肌肤上,昭示天下他的态度之变。

林小风闻讯,微微弯下了腰身,右手轻按胸膛,声音沉稳且坚决,如同山石般坚实不可动摇:“谨遵陛下圣谕,所述之事确系实情。”

“昔日臣足迹踏遍各地,见识人间百态,但无一处能与阳曲相较一二。”

“相较于各地县令,无论他们外表是否庄严肃穆,内心是否充满活力,还是行政才能的高低优劣,臣都有足够的信心自诩卓越。阳曲虽地处险峻,但在臣苦心孤诣的治理之下,百姓得以安居乐业,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便是最好的证明。”

“若臣随意将钱粮送出,只怕最终只是化作了滋养那些昏聩贪腐官吏肥沃土壤的肥料。”

此刻的林小风,眼帘低垂,目光如一柄拉至极限的硬弓,语调渐趋高昂,宛如锐利的箭矢刺破长空:“臣未曾预料,一心扑在实务之上,披星戴月,历经艰辛,却仍遭受到无端的弹劾攻击,难道世间的恶意竟已汹涌澎湃到如此境地吗?!”

“身为一介寒门学子,家中并无丰厚的财富积累,唯有怀揣一颗滚烫热烈的赤子之心,心中所思所想,不过是秉承天地浩然正气,为黎民百姓谋求福祉,继承先贤的智慧结晶,为后代子孙奠定太平盛世的基础基石!”

“臣还有一个宏图壮志,那便是——引领民众共同踏上通往富饶繁华的道路!”

正当林小风掷地有声地道出肺腑之言时,靖江帝霍然起身,雷霆一击,重重地拍案叫好,眸中闪烁着激越而赞赏的光芒:“精彩绝伦!言辞犀利,痛快淋漓!林爱卿,你实乃朕不可或缺的股肱之臣,国家的栋梁之才!”

林小风悠然间拂去了言语中的尘埃,那抹笑容从嘴角悄然绽放,淡然中透着狡黠,像是山涧溪水里的顽石,看似平淡无奇,实则深藏智慧。

“此言不过是鄙人的浅陋见解,姑且抒发一下心中的感慨罢了。”他朗声而言,话语中夹杂着一缕戏谑与自信的烟雾,缭绕在空气中,显得生动而有力。

对于“横渠四句”的内核,林小风早已蓄力待发,寻找机会诠释其真谛。

他目光如炬,言语铿锵有力,每一句话都像是一记重锤,敲打在每个人的心头,仿佛他的胸膛里蕴含着一片浩瀚的正气海洋。

“若非我们这些人舍身忘我,试问普天之下,又有谁能真正肩负起这份壮志凌云、豪情万丈的使命呢?”林小风的话语犹如洪钟大吕,在殿宇中回荡,震撼人心。

群臣听罢,皆是一愣,瞬间被林小风的言论吸引过去,无数双眼睛如同夜空中的繁星汇聚,聚焦在他身上,其中混杂着惊讶、疑惑、揣测等各种复杂的情绪。

他们在心底嘀咕:“虽然这话振聋发聩,充满儒家的精神典范,但这般深刻的道理,怎会出自向来言行举止略显轻浮的林小风口中?今日他竟端庄严肃,好似正人君子,公然在陛下面前发表如此高论,难道是为了博取恩宠吗?”

林小风此刻的状态就像一只披上了羊皮的狐狸,惹得众人不禁暗笑。众臣心中冷嘲热讽:“他平时追逐权力的劲头,比任何一只猎狗追赶飞盘都要迅猛,今天却摇身一变,扮起了道德的模范角色,真是令人啼笑皆非。”

靖江帝洞察秋毫,审视着四周群臣各异的表情,也察觉到了一丝微妙的尴尬气氛。

他方才过于热情洋溢的赞扬,忽视了林小风在朝堂上的孤立地位,以及他内心深处始终试图在阳曲县那一方天地中寻求片刻避世安宁的意愿。

靖江帝迅速调整了面部表情,重新找回了帝王应有的沉稳与威严。

“林爱卿所言确实触及了治国的根本,诸位同僚应当引以为鉴,共同努力。”随着这一声定音,他泰然自若地坐回龙椅。

此时,李德贤摸挲着腰间的温润玉带,眼中掠过一丝得意,心中暗想:“林小风既然有这样的觉悟,本宫亦怀抱同样远大的抱负与理想,看来我们在追求的路上,还真是各有各的道路,却又最终指向同一个目标。”

而王景文则低垂的眼睑遮掩住内心的波澜,他悄无声息地在宽大的衣袖中疾速记录着,口中默默念叨着“共同富裕”、“为生民立命”等崇高理念。在他内心深处,对于林小风能在这一刻表现出这样的进益,他深感压力倍增,于是暗自决定,自己绝对不能落后半步。

群臣们猝不及防地陷入了沉寂,犹如集体遭逢无形之物堵住了喉咙,瞬间哑口无言,脸色各异地变幻,犹如被迫吞咽下一只令人恶心欲呕的苍蝇,心潮涌动却无法言语。一股强烈的念头在众人脑海中齐齐掠过,那本该出自自己口中的质询之声为何此刻却销声匿迹?

赵长首的身影颓然崩塌,重重地跌坐在冷硬的地砖上,身躯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