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四百二十三章 西北的形势(1 / 2)

加入书签

等仁宗皇帝知道依智高跟随杨文广西征大军出发的时候,西征军已经出发小半天了。派人去把依智高追回来,是不可能的。就算派人去了,杨文广也不一定会答应。

算了吧,他想怎样就怎样。只要他能离开汴梁,带谁都我都同意!仁宗赵祯是真不愿意看见杨文广。不但不愿意看见,也不想听见这个名字,甚至杨文广留在京城他都觉得不自在。

他终于又去打仗了,最好打个十年八年都别回来!等过几个月,要是西边的战事还没结束,我就把宫里这几个女人也给他送过去。

你既然是陇西经略安抚使、熙河兰路节度使,就在任上待着吧。我不下命令,你一辈子都别回来!咱俩一别两宽,有事没事都别再见面了!

杨文广可不知道仁宗皇帝有这么不待见他。他率领大军离开汴梁,一路往西。他骑在马上,微风迎面吹拂着,看战旗飘扬、看车流滚滚。军队似洪流、刀枪如麦芒。映着夕阳,残阳如歌、前路漫漫。

西征大军先来到了延州府。延州的知府、通判、都监,一起来参见他这位陇西经略安抚使。

“属下等参见经略大人!”行过礼,一群延州官员众星捧月一般,把杨文广接进了延州城。

还是当初范仲淹的经略衙门。只不过,这里最大的官,已经换成了他自己。看着似曾相识的建筑,他不由得心生感慨。

“当年范相公担任经略使,我就是这里的常客,时常来拜访恩师,聆听教诲。”杨文广回忆起当初,仿佛如昨日。

他这一句话,立即引来了一片颂扬声。

这个说大人您今日的成就早已经超过了当年的范大人,您如今是陇西全体军民的主心骨!那个说,范大人现在是朝廷的中枢宰相,您是西北的擎天柱,您师徒二人就是咱大宋朝的擎天白玉竹、架海紫金梁!

谀词如潮、颂声一片!

杨文广脸上带着淡淡的笑容,对这些奉承之词一概笑纳了。接着问起了西北的行形势。他率领大军初到西北,当然要向本地的官员了解一下情况了。

哪知道这一问,却问出事了。

知府说,延州城时常有党项人出没,抓了好多奸细,监狱里面都关满了。现在他已经下命令,严禁党项人进入延州。但是听说有的西夏奸细把头发留起来了,根本分不出哪个是党项人、哪个是汉人。

通判讲,吐蕃的一些部落也不安稳。大宋和吐蕃的边境地区,不时发生纠纷。他担心吐蕃人会趁着西夏入侵,也跳出来占便宜。

都监则是抱怨朝廷给陇西的钱粮物资拨付不及时,当兵的军饷经常被拖欠,军队伙食也跟不上。官兵们怨言很多,士气低迷、战斗力上不去,怎么抗击西夏?

这都什么乱七八糟的?杨文广的好心情立刻变差了。敢情西北局势已经到了这种地步?如果你们说的都是真的,西夏都不用派遣大军来攻。照这样发展下去,再过个一年半载,陇西就得被西夏和吐蕃联手瓜分了!

“咳咳,各位,朝廷既然命我经略陇西,你们反映的这些问题我肯定会一样一样的解决。还请各位格尽职守,做好本职工作。我相信,咱们西北的形势很快就会改观的!”

先给给延州府的官员吃了一颗定心丸,杨文广又详细询问了延州的具体情况。延州有多少人口?多少军队?多少钱粮武器?

在延州知府衙门吃了顿接风宴,杨文广率领军队往西去环州。环州的情况和延州差不多。在环州停留了半天,又往西北经过定川寨,来到了煕州。

煕州当初是杨文广的大本营、总后方。杨文广麾下的官兵,曾经就叫做煕州兵。煕州军队有不少都是他的老部下。看见杨将军回来了,一个个高兴地像过年一样。

杨文广进煕州城的时候,迎接他的官员不仅敲锣打鼓,还放了鞭炮。军民们夹道欢迎,杨文广骑在马上,像英雄一样频频挥手。

煕州的情况和延州、环州又不一样。虽然形势同样紧张,但是煕州文武官员的情绪并不低落。关于吐蕃方面,煕州官员所反映的情况和延州官员所说的截然相反。

煕州这边,和吐蕃相邻。煕州知府表示,吐蕃和煕州两边的百姓来往频繁,相互之间十分友好。两边通婚、贸易,完全是好朋友、好兄弟。

因为相互通婚,甚至好多都是亲戚。没听说吐蕃和西夏有联手攻打宋朝的消息。

这是怎么回事?延州离着吐蕃边境远,却说吐蕃将会和西夏联合攻击宋朝。而和吐蕃挨着的煕州,却说两国军民很友好。到底哪边说的是真?哪边说的是假?这种事情,还有人会对我说瞎话吗?

文广暗地里命令范小四调查此事!看看吐蕃的真实情况。

西夏肯定是敌人。宋夏之战,避免不了!但是在和西夏开战之前,得先把吐蕃的情况搞明白了。杨文广不但是大宋朝的定国公,同时也是吐蕃的定国公。

上次他率兵攻打西夏的时候,吐蕃就出兵助战了。这一次会不会出兵助战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