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九百一十八章 芦苇荡(1 / 2)

加入书签

“虽然我们的士兵都是新兵,但他们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经过重新训练,他们已经学会了所有的东西,只差一场战争的考验。尤其是“诉苦运动”之后,大家都明白了为什么打仗,为了谁打仗,大家的精神面貌都焕然一新。”

“这样的一支队伍绝对能让人大吃一惊。我要强调的是,在我军长途跋涉的过程中,对全体干部进行思想工作,使他们了解到我们是为了保护山东父老乡亲,保护我们的家园。”

“在行军的过程中,我们还会继续发扬我们军队的优良传统,让他们真正的感到我们军队的温暖。”

唐凉的话说完,陈曲又做了详细的安排。但是陈曲、唐凉并没有说明军队的去向,只是命令军队按照行军的次序前进。

7月22日,鲁西南警备旅在陈和唐的带领下日夜兼程,终于在离贯台不远的“碾庄”“辛庄”两道防线前停了下来。

黄河滩上的芦苇已经长成,远远看去,就像是一片碧绿的海洋,微风一吹,碧绿的水波荡漾。给人一种心旷神怡的感觉。

连日行军,连一口热乎乎的饭菜都没吃上,陈和唐两

位将军为了保密,坚持把所有的部队都藏在芦苇丛中。

陈曲见这里地势低洼,就让士兵们用铁锹挖了个坑,挖了点地下水喝,喝了点凉水,就在芦苇荡里休息。派侦察兵到贯台附近进行详细侦察。

这片丘陵地带的黄河,因为地势平坦,所以看起来风平浪静,水鸟成群结队的在河面上飞来飞去,还有一群群的野鸭在芦苇丛中穿梭。

毫无疑问,在黄河附近的芦苇丛中,肯定有很多鲤鱼。

可惜,为了掩人耳目,士兵们只能眼巴巴地看着野鸭群,对河里的锦鲤垂涎三尺。也不知是谁想出来的法子,将芦苇连根拔起,用清水冲洗干净,放入口中只觉甘甜爽口,既解渴,又清爽。

这个办法一出,三个团的所有人都开始吃芦苇。现在战士们都戴上了芦苇编织的帽子,嘴里叼着芦苇,安静地潜伏着,等待着战斗的命令。

鲁西南警备旅的侦察排队长施非已经在芦苇丛中爬行许久了。

施非之前一听鲁西南守备队也要出征打仗,立即来了精神。一路上,他的侦察排充当着先锋,为整个旅带路。

施非拿着望远镜,看的有些

眼花缭乱,他实在是看不懂这里到底是什么地方,因为这里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船只,只有两艘破旧的木船被绑在了一个安静的海湾里,根本就没有船夫。堤坝上有两座孤零零的碉堡,几个鬼子懒洋洋地站着。

这么荒凉的地方,他实在想不通为什么师长要派一万多人来这种鸟不拉屎的地方,难不成是想要长途跋涉来练兵?

施非有些郁闷,他很想立刻撤退向旅长汇报说这里只有几个守卫,并没有什么大部队的动静。

直到23日下午,施非的精神才稍稍振奋起来,因为一大群日本人突然出现在了渡口。最先赶到的,是一队百余人的鬼子骑兵,他们在河岸上巡视了一圈,然后开始在河岸上搜索起来。

紧接着日本人的摩托和汽车也到了,一队队日本人被带了过来。日本人一到这里,就开始在南边布置防御工事。不一会儿鬼子的车队就来了,乱七八糟地往河边卸东西。

施非扫了一眼,发现里面有汽油桶,弹药箱以及米袋。

那群鬼子卸货之后,就离开了。没过多久,第二批鬼子的辎重车就到了。这一次,他们带来了

另一支鬼子步兵团,他们一来,就逼迫那些被抓来的平民在北边修建防御工事。渡口上立刻乱成一团。

对面也开始出现鬼子了,有骑兵,有汽车。施非这才恍然大悟,这鬼子竟然是为了给南岸的鬼子提供补给。过不了多久,鬼子就会想办法造一座桥。

施非不敢怠慢,让两个小队在原地待命,而他自己则带着一个小队急匆匆的赶了回来。

其实陈曲、唐凉等人,也都注意到了渡口的动静,他们已经带着手下的干部们去查看了一下渡口的情况。双方刚一碰面,施非就带着几个头目去了侦察排的藏身之处,在那儿侦察比较方便。

陈曲和唐凉来到侦察排所在的地方,看到这一幕也是大吃一惊,正如指挥官所说,鬼子真的把这里当成了一个补给点。那堆积如山的物资就像一座座巨大的坟墓一样。

对面鬼子的工兵们已经赶到,他们把上百只摩托艇,帆布船都卸了下来,很快就开到了对岸。

陈曲看着这一幕,心想这日本人还真是狡猾,连搭浮桥都不用了,直接开着船过去。再等下去,一切都晚了。

追悔莫及的陈曲立

刻和唐凉商量作战计划,他们决定鲁西南守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