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历史 |

第一百八十七章 劲敌(1 / 2)

加入书签

顺天府知府是经过汉臣陈名夏的举荐,这才来出仕就任顺天府。  没想到上任不到一个月,就遭此大难。  所谓兔死狐悲,物伤其类。  那些汉臣们本来就对如今的地位不满,听说此事之后,当即把不满发泄了出来。  当日就有几十个汉臣到多尔衮面前哭诉,说是才疏学浅,不能担当大任,希望准予他们辞官归乡。  而还有些人更是决绝,不声不响的挂印而去。  一日之内,竟然有好几个官员不辞而别,这对于多尔衮来说,无疑是一记响亮的耳光。  自进入京师以来,多尔衮接受范文程等人的建议,网罗前朝的人才,为己所用。  经过那些汉臣的口口相传,或是以礼延请,一时之间,到京求功名者甚多。  经过这两个多月的运营,京师人才济济。  就在元宵之后,多尔衮派了几十名前朝的汉臣,到京畿、山东、河南各府县就任,收拢人心。  这些地方目前是一片混乱,只要派了人治理,不出一个月,京畿、山东、河南就会尽入大清的掌控之中。  多尔衮心中很是满意,这可是他入关之后最大的政绩。  趁着皇帝还没入关,先靠着这些汉臣,在中原地区积累下威望。  就算福临那个小皇帝进关,那也只是一个傀儡。  届时上到朝野百官,下至黎民百姓,皆以他为尊,那和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眼下最大的阻力,就是这个豪格。  在军事实力上,多尔衮与豪格可谓是旗鼓相当。  多尔衮身后是正白、镶白两旗,而豪格的身后则是镶黄、正蓝两旗。  而豪格却有一个多尔衮望尘莫及的优势,他是皇太极的长子,福临的兄长。  一旦福临年长亲政,必会更加依赖这位兄长。  因此在今年年初,多尔衮指示人讦告肃亲王豪格怨望悖妄,以豪格图谋不轨,削去他的王爵,并处死了好几个豪格的党羽。  然而随着清军的入关,豪格也立下了不少的军功。  在几位议政大臣的施压之下,多尔衮不得不恢复了豪格的王爵。  如今有着正蓝旗旗主和肃亲王的双重身份,又是南征大将军的人选,一贯视汉人如猪狗的豪格,对待朝中的汉臣自然也没什么好脸色。  动辄打骂汉臣,杀死手底下的汉奴,那都是常有的事情。  对于这些小事,多尔衮平时也懒得管,只是睁一次眼闭一只眼。  如今南征、西征在即,正是需要上下一心的时候,豪格却如此冒失,犯下如此恶劣的行径。  更何况,多尔衮还对汉臣们做过承诺,清廷定都京师之后,要承袭明制,满汉一家。  这分明就是故意打他这个大将军的脸!  而那些在清廷站稳脚跟的汉臣,如范文程、冯铨等人,听说了顺天府知府的惨剧之后,不住地明示或者暗示多尔衮,必须惩罚豪格,才能安定京畿的局势。  作为他最大的劲敌,多尔衮何尝不想借题发挥,将豪格狠狠踩在脚下。  但想到如今的局势,多尔衮不得不打消了这个念头。  讨伐李自成的大军不日就要出征,而扫清大明余孽的绿营军,也随时准备南下。  和一统中原的大业相比,和八旗的上下一体相比,区区的几个汉臣,根本无足轻重。  多尔衮所在意的,只是他的威望和脸面。  为了安抚人心,多尔衮召集了几位在京师的旗主,想要商量个对策出来。  “豪格怎么说也是杀了朝廷命官,在京中影响甚大,本王的意思是,让他当朝认个罪,就没什么事了。朝中的那些汉臣,由本王来安抚。”  哪知他的话刚出口,立时就引起了多罗贝勒罗洛浑的反对。  “那些猪狗不如的汉人,杀了也就杀了,肃亲王没做错什么,为何要认罪?”  这句话也引起了另外几个人的附和,就连一向和多尔衮亲近的胞兄阿济格,也忍不住说道:“是啊,大将军,咱们满人是汉人的主子,主子杀了手底下的奴才,有什么打紧的?”  多尔衮知他这个哥哥性格粗暴,做事不喜欢动脑,对于政事间的算计向来迟钝,便试着解释了一句。  “本王不是要治他的罪,只是想堵一堵朝臣的嘴。你们也都知道,中原地大物博,靠着咱们满人是治理不过来的,那些汉民,还得靠汉人来治理才行。”  “那些奴才可靠不住,要我说啊,咱们每占一处地方,把地分给有功的将士就行,根本不需要汉人来治理。”  说话的是议政大臣鳌拜,他一向是豪格的拥趸,自然要向着豪格说话。  而且鳌拜说的话,也是大多数清军上层的共识。  果然在听到鳌拜的这个提议后,其他人都是两眼放光。  他们拼命打仗,为的就是抢占土地和奴隶,若是把整个中原都抢了下来,那可就发达了!  满达海笑着接话道:“鳌拜这个提议甚好,到那时候,中原都是咱们满人的牧场,就不用费心思治理了,咱们这些人,治理好辽东就行。”  听满达海将话扯远,多尔衮朝着豫亲王多铎使了个眼色,多铎立时会意,沉声说道:“如何治理中原,那都是日后的事儿了,眼下大军即将出征,是我大清的关键之战,我劝各位还是慎重一些,可别前面打着仗,后院却起火了!”  罗洛浑不理会多铎的话,对着多尔衮说道:“汉人都是一群不成气候的东西,根本不足为惧,大将军,若是豫亲王怕了汉人,大军的主将不妨换个人就是!”  多铎脸色涨的通红,怒道:“谁说我怕了!咱们满族的勇士,连死都不怕,哪里会怕这群胆小如鼠的汉

↑返回顶部↑

书页/目录